WFU

2022年7月12日 星期二

人無法單純地只是活著就快樂,所以需要工作。

 「人無法單純地只是活著就快樂,所以需要工作。」-Hally Chen

.
上工第一天,大家有收假症候群嗎?
馬上衝去買咖啡、時差調不過來、莫名低落、開始報復性熬夜、突然覺得心情很差、突然祈禱明天有颱風(我昨晚就這樣)⋯⋯
.
這些感覺的確都很真實,不情願、不開心、覺得無動力⋯,如果我「永遠」沒有工作,會發生什麼事,這個假設出現時,突然讓我想到幾個故事。
.
👉🏻不需要當家管的憂鬱貴婦
👉🏻不需要工作感到人生無意義的青年
.
人是所有動物中少數除了生存、還需要追求快樂的物種。
不像候鳥南飛過冬、蜜蜂一生專注築巢,唯獨人無法單純地只是活著就快樂,所以需要工作。
.
我們不是要完全不工作,或許是不要太用力工作?
.
抑或是我們從事工作中,感受不到成就感?
.
又或者是現在的工作已經少了你對工作的熱愛?
.
或許,收假症候群的重點不是在「工作與否」,而是「你和工作的關係」?
如果,完全不工作,真的能「快樂」嗎?
請留言告訴我!




《暫停鍵》

台灣的生活步調在世界31個國家中整體排行14,工作步調更名列第7,比美國、新加坡還快。

從日常生活中脫軌、暫停、充電再出發,是現代人需要的改變。
人生,並不是僅有單向軌跡,更何況,若不暫停,你怎麼知道你現在在你想要的軌跡上。
這種暫停意謂著保持有意識的、清醒的,而且與我們的心、我們更深的情感,以及我們靈魂的渴望保持聯繫,然後據此引導我們的行動。(人生需要暫停鍵,瑞秋)
讓情感沈澱,回到自己的感覺,放下理智,慢活。




























有時候,你必須按下暫停鍵,才能讓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進入腦中,慢慢體悟。
—德國賽車選手賽巴斯蒂安.維泰爾(Sebastian Vettel)
生活中常見的暫停鍵,你現在蒐集了幾個?
1.微旅行
2.細細品嚐美食
3.全心投入一個創作(例如禪繞畫)
4.協同好友進行休閒活動
5.享受獨處時光
6.把信箱和工作訊息靜音半天
7.整理打掃房間
8.回顧整理相片
9.什麼都不要安排半天

2022年5月13日 星期五

《遺憾,能讓我再次知道什麼是最重要的事》

 大家最近看了奇異博士2嗎?

BC迷的我(迷妹是我),在首映的第一天就戴好口罩,手刀衝去電影院,看完之後我想和大家聊聊「遺憾」這個心情。
遺憾,是很無力的感受,通常伴隨著「早知道」的開頭,「早知道他在世時,我就多陪陪他了」、「早知道我不忙於工作,多關心他就好了」。
而遺憾是在我們覺得有很大部分自己的責任,或是我自己原本有控制力的因素造成的問題(比如錯誤的選擇)而產生的。
遺憾的力量非常非常大
在奇異博士2裡面,兩位主角也各有不同的遺憾。
以下是我在諮商工作中,整理出來後,想與大家分享關於遺憾的看法,


1️⃣如果洗掉記憶再重來一次,你可能還是會做出一樣的選擇?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在漫威的世界裡,電影選擇一位「能操控時間的人」,來感受遺憾,呼應到我們面對遺憾的時候,總是希望可以再回到過去。
研究人的心理學家 LeonFSeltzer(2016)指出,一個人的決策往往並不如人們所想的那麼自由。
我們的決策,由一整套「機制」所決定,包含了我們的風險厭惡程度、價值排序等各種因素。
這研究也就是說,即便時間重來一次,「如果你還是那個時刻的你」你很可能還是只能作出一個同樣的選擇
例如,緋紅女巫(我的偶像),時間再一次重來,記憶回到大戰的時候,還沒能想像失去愛人有多痛苦,也很在乎宇宙安全,也相信奇異博士。這些「機制」開始選擇運作,回到同一個時空,綜合所有因素,她應該會做出一樣的選擇。
2️⃣請回到過去看見自己的限制
因此,面對遺憾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請回到過去,看見自己的限制。
看見那時候的內在排序是什麼,焦慮是什麼,是什麼讓你做了這樣的選擇,並且溫柔告訴自己,「#一定有一個重要的理由」讓自己做了這個決定
例如:緋紅女巫,能不能看見那時候的自己,正面臨「為了大家的安全」、「在有限制時間的狀況下放手一博」「身負重責的焦慮」,這些都是當下自己的限制,而做出這個決定。

3️⃣遺憾能讓我們再次知道什麼是最重要的事
假如沒有經過那個遺憾的選擇,你也不會變成後來那個更有智慧的人,而你無法用當下的自己去過去做決定。
再重新省思自己的「內在機制」,把遺憾當作是一個重新知道「什麼是最重要的事」畢竟我們都不是英雄,我們都是「人」。
大家記得這部電影最後一句是什麼嗎?
#你快樂嗎?」
這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也起雞皮疙瘩。
(如果有找到這張截圖,歡迎留言給我)
你快樂嗎?
重新讓奇異博士檢視「最重要的事」是什麼,或許不是成為英雄,而是獲得摯愛。
遺憾可能很沈重,能它能帶你重新思考,重新排序,對你來說真正重要的事,是什麼,畢竟人都會有很多「自以為」。
想知道更多深入情緒相關的知識,歡迎參考我的線上課程,能讓情緒更帶入生活,一起更了解自己吧!本課程介紹,生氣,低落,以及情緒慣性,歡迎點選。










4️⃣用屬於自己的方式彌補遺憾吧
寫個卡片給自己、
用夢境補償(這正是電影的描述)、
寫一首屬於遺憾的歌曲、
告訴自己一段遺憾話語、
將遺憾的意義昇華、
把遺憾付諸於一個有意義的物品中、
看奇異博士2、
等等⋯⋯這些都是常用的補償方式!
大家都是用什麼方式彌補遺憾呢?請留言~
「我在每一個宇宙都愛你。」-奇異博士2❤️
(I love you in every universe.)
















#余佳容心理師
#關於遺憾
#奇異博士2
#我都是先喝一杯再說啦
#歡迎來與我聊聊遺憾 #汪達也好正

2022年4月7日 星期四

到底精神疾病是先天的還是後天的?

這幾週,我最常被問到的問題是,到底精神疾病是先天的還是後天的?
我的憂鬱症是到底天生的還是後天的?

例如:
為什麼我們家都沒有過動的傾向,我的小孩有?
我如果有躁鬱症我家的小孩是不是也容易有躁鬱症?
我爸媽有焦慮症我是不是也因為這樣被影響?
為什麼寫初談表的時候都要勾選相關的資訊?


當然先天也是佔很重要的因素,先天的這部分,我們主要指遺傳因素,實際上遺傳性精神病人在精神病人這個大群體中占據了很大的一部分,比如說海明威、托爾斯泰就患有家族遺傳性抑鬱症,而其它的如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鬱性精神病、偏執性精神病等都屬於很大機率上可以遺傳給下一代的精神病症,且血緣越是接近,患病、發病的概率越高。

但是遺傳牽涉到的範圍很廣,包括身高、體型、外貌、智力、體質、容易罹患的疾病等等。有研究發現,甚至連一個人的個性、喜好和價值觀,也跟遺傳有一點關係。 譬如女兒要出嫁,爸爸語重心長地告訴她「我們家向來忠誠待人,勤儉持家,希望妳出嫁後,一定要把這個良好的家風保持下去,傳承給下一代。」這個所謂的 「家風」,全家人共同堅持的價值觀和生活習慣,到底是環境塑造呢?還是遺傳呢?(劉智民,2015)


上述這些或許都會被歸因爲『先天』,或是我更喜歡說『基因與環境』。


而後天的,為個人因素。


我們成為怎樣的人,不僅取決於我們擁有什麼,更取決於我們想要成為怎樣的自己,以及我們為之做了什麼。

個人因素包含,我們的想法、我們的體力、我們遇見的人、我們感受過的事物、我們的飲食習慣甚至到我們接觸的各種訊息


後天,比我們想像的因素許多,甚至有些也與先天重疊。


那回到主題,到底精神相關疾病會遺傳嗎?


人,的心理各種層面是很難分割的,所以答案是,不一定。


雖然這答案看起來很不科學,但是是最科學的答案。

為什麼答案是「不一定」呢?

心理學的重要解釋精神疾病的派典為,「素質-壓力理論」。
其定義為同時關注素質(個體罹患疾病的體質)與壓力(環境上生活遇到的困境)兩者交互影響。
狹義來上說,素質是指容易罹患某種疾病的體質。
而且兩者相互影響,交叉形成後才容易罹病。
我都會這樣解釋,如同罹癌機率,若你有癌症的遺傳因子,(例如癌症的家族史)而你的生活作息及飲食又是高風險,當然你罹癌的機率就會比僅有遺傳因子高許多。
因此我也無法妄下定論,上述的任何一個答案。


例如,遺傳性的精神病症已經在身體裡埋下了種子,或許糟糕的家庭氛圍讓精神疾病在身體內的發展愈演愈烈,但作為個體的人,在這種情況下依然能夠做一些事情,來讓自己、自己的生活發生一些變化,不再是讓精神病症順流而下般毀掉自己和自己的生活。健康的心理狀態和良好的生活模式,是個人與精神病症對抗的最好方法。

也就是促發各種狀態,也需要『天時』、『地利』、『人和』。




人是很複雜的。
人是很複雜的。
人是很複雜的。
很重要所以說三次,某一個疾病,甚至某一個行為,某一個情緒,極低的可能是因為單一的事件,這不正是我們身為人,迷人的部分嗎?

而要如何一一抽絲剝繭的得知是哪些因素,覺察就更為重要,覺察能讓我們更靠近『真實』,並不是單純用,『我就是因為遺傳而有憂鬱症』、或是『我就是因為那個創傷事件而有焦慮症』或是『我就是因為父母有躁鬱症』,當然也有可能是,也記得也可能『不一定是』,期待大家看待自己的狀態,可以更全面的『貼近真實』。

歡迎參考線上課程提高更多自我的覺察-







圖片來源:https://unsplash.com/s/photos/psychology

2022年3月5日 星期六

關於手足吵架到底要怎麼做?

 最省力,最長遠的方式,手足吵架以及手足競爭議題可以怎麼做?


孩子吵架時,父母可以做的四件事。

關於孩子間的衝突,最常被問到的問題不外乎是,『余心理師,兄弟姐妹間要不要有一樣的規則?』抑或是『如果小朋友吵架了要一起處罰嗎?』尤其研究發現,年五歲差以內容易出現這樣的情況(以後生孩子就至少隔五年再生也可以一勞永逸此問題)尤其是幼兒時期的時候,因為孩子的本能就是比較自我的,沒有同理心的,所以在面對玩具的時候,他們只會想到自己。所以說這個階段的孩子特別喜歡跟自己的親兄弟姐妹搶玩具。


的確,吵架中有許多可以討論的部分,然而每一個問題中都必須加入不同的脈絡,與大家討論後才能有更完善的回應。但下面的四件事情是排除脈絡外,小孩爭吵時每一位家長都可以引導幼兒做的三件事情!

☆當下-引導幼兒說出『為什麼』打人比『打人是錯的』更為重要

不知道父母有沒有發現,其實兒童都知道『打人是錯的』,但為什麼他們還是會打人呢?

關鍵在於,幼兒無法把『為什麼想要打人』的原因表達得很清楚。

當父母能把幼兒的『為什麼想要打人』的原因表達完整,並且教導幼兒下次可以用『說的』,遠比強調是對錯,更為重要。

例如:『是不是因為你很生氣,所以你打了妹妹?』『因為你玩具突然被搶走了,沒有事先被告知所以很生氣,打人了!』


☆事後-『拿花的人才能說話』和平桌的吵架藝術

父母引導幼兒在爭吵中暫時冷靜後,我認為互相溝通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大一點的孩子。

借用蒙特梭利『和平桌』的實用小技巧。

『和平桌』是吵完架之後,小朋友能在和平桌上和手握好,在和平桌上有一些規則,除了常見的輕聲細語說話,這裡有一個很特別的規則,桌上有一個小花盆,可以事前與孩子明確的約定好,『等一下講話溫柔小聲,而且拿花的人才能說話!!!』

☆平時-看到孩子獨特的美

某部分孩子的爭吵,是來自於心裡的不平衡,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的評價就是全世界。因此請務必不要互相比較孩子。

不要互相比較!不要互相比較!不要互相比較!很重要!例如『姊姊在三歲的時候早就會加法了,你怎麼還不會?』或許你可以說,『沒關係!你不會加法,但是你會背唐詩!』每個孩子的發展和氣質都不同,看到孩子獨特的美,讓孩子有自信地長大,對才能真正減少手足衝突!(這個原因是我目前實務經驗中最常出現的第二名)

☆更多-訓練同理心以及換位思考

手足吵架最多的年齡層在學齡前以及低年級(當然中年級以上的吵架就更棘手),此時幼兒的同理心換位思考還未發展完全,因此沒有尊重到『他人感受』,就會引起吵架。例如 孩子因為想要玩玩具,忘記尊重到弟弟也想玩的感覺,或是孩子覺得有趣,模仿弟弟講話很慢,忽略他的感受,這時候適時引導他人的感受就十分重要。


最後,記得安慰自己,『小孩安靜、醞釀悲劇』,至少吵架還可以阻止更多悲劇!

爸爸媽媽一起加油!







圖:世紀大吵架的兄弟。(哈哈



2022年2月19日 星期六

心理師也有職業倦怠嗎?

   我是 #余佳容心理師 ,童伴副所長。

不知道大家都是在哪裡認識我的?
從一畢業開始,就直接投入社區自費諮商市場,也開始在台灣各地演講的日子。
.
混混沌沌也過了五年這樣的生活,不瞞大家說,去年的某段時期,我感受到輕微的職業倦怠,那種 #職業倦怠
「這工作我很喜歡,但是五年、十年後的路如此清晰,工作變成了日復一日,我好膩!」
(此時大家都忽略,#過於清晰的生涯規劃#缺乏挑戰#也會導致職業倦怠,有機會我會再寫一篇文章。)
.
於是,我思考著,心理師除了助人還能做什麼?
除了提供直接諮商服務,我還能提供 #助人環境的角色#籌備溫暖舒適的硬體空間和專業團隊
童伴開始營業快要一個月,並沒有想像中的輕鬆,鋪地墊,餵店貓,解決隔音問題,採買員工休息室的零食,派案,思考案源,大概和甄嬛傳的皇后一樣頭痛和多慮。
.
在台灣要活下去很簡單,餓死或許還不那麽容易,所以不只是為了「#活下去 」而已而工作。如果 #只是為了活著,而必須工作,不只是 #抹殺了你對工作的成就感#還有生活的希望
現在我還是會頭痛,也還是偶爾厭倦上班,正在慢慢感受工作中的「#火花 」這個火花是,
#即時不確定也勇敢的試一試吧,當然這也是我成為心理師的 #不同意義
.
願我們都能找到「工作的意義」。
更多對自我覺察歡迎觀看線上課
往後,我大部分的時間,會在 #童伴心理治療所,與大家 #同伴❤
職業倦怠小科普:
➡️求職網調查,高達94.3%的上班族透露,「曾經有過職業倦怠感」。
➡️調查發現,平均過11.9個月,也就將近一年,就會開始出現職業倦怠。
➡️職業倦怠怎麼辦?
休假/權衡生活重心/改變工作內容/改變生涯方向/向上求助/尋找成就感/離職/找余佳容心理師聊一聊/
歡迎大家留言告訴我你的職業倦怠心情。:)
週末愉快
























不勉強自己,怎麼與人連結?

 



那天收到一個指定的個案,說是之前聽了我的演講要來找我,沒想到一來就是兩個人。



女『我今天約你來是認真的想很久了,想離婚。』
男『太誇張了?只因為我昨天說你偶爾洗碗沒有洗乾淨都有小油漬嗎?』
女『這只是導火線,你以為我喜歡洗碗嗎?我是為了這個家!』
男『不然就不要洗,我買洗碗機,你又嫌貴!』
女『我的重點是,我已經勉強我自己,做我不喜歡的事情,妳還嫌棄我做的不夠好,一竿子打翻所有的付出,不是只有這件事情,每件事都是這樣…………,洗碗不是重點』

(一般的開頭大概也是如此,終於換我講話)


心『好像必須要勉強自己,才能省錢?或是必須勉強自己是為了他人?甚至是勉強自己才能與人連結?表達愛嗎?』

女『不是嗎?不是每個人都這樣嗎?付出就是愛的一種表現,有時候付出本來就一定是做你喜歡的事。』






多數人的想法中『付出是一種愛的表現』,這句話是沒錯的。


但是 勉強的付出會抹殺你對愛的表達與感受就如同你需要花很大的力氣去免強自己時,當他人想和你討論這件事情如何能更好的時候,你只希望他能接住你的勉強,爆炸就會一觸即發,感覺到各種不公平,不委屈甚至不被愛

手札情緣的金句是『一人至少該有一次,為了某個人忘了自己。

但是親愛的,只要『偶爾一次』就好了,太多次連自己都沒有了,要怎麼去愛。





如果你常常『忘了自己』很多次,下面這些建議請詳讀。


1.覺察到是一種勉強

增加覺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覺察能提前讓你更敏銳地意識到你的免強,我相信大多數的人並沒有意識到這件事的免強,或是太高估自己可以免強,甚至要到離婚才認為這真正的很免強。

(真的千萬不要小看第一步,我今天的另一個案因為免強自己,導致聽到他人的聲音都會『嚴重想吐』俗稱身心症。這個有空再寫另一個文章和大家分享)

再次工商:增加覺察的線上課-我畫故我在 https://celavie.website/zenpainting

2.告訴對方這是你愛的表現

大部分的媽媽會做到第二步,例如『為了你我花那麼多錢補習』但是太多又變成情緒勒索,但我想要舉的例子不是如此,回到上述的故事,而是告訴對方『其實對我來說我很不喜歡做洗碗這個家事,但是為了這個家,我想試試,我也需要你的鼓勵。』

3.告訴自己這是自己的選擇
如何不要變成情緒勒索的重點,是告訴自己這件事情也是你的選擇,記得,你的免強不是你唯一的價值,也不是你唯一能表達愛的方式,當然如果你選擇你還是要付出時,請記得這也是你的選擇。

4.不用每次都勉強

如果上述的步驟都做到的話,你可以好好思考免強的力道,畢竟,不是每天都一定要煮菜,一定要洗碗的吧!


你們也有過這樣的經驗嗎?是什麼呢?請留言分享!

好一陣子,沒有伴侶諮商的個案,心理師最重要的技巧就是,如何在吵架中夾縫中求生存啊!(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