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2年4月7日 星期四

到底精神疾病是先天的還是後天的?

這幾週,我最常被問到的問題是,到底精神疾病是先天的還是後天的?
我的憂鬱症是到底天生的還是後天的?

例如:
為什麼我們家都沒有過動的傾向,我的小孩有?
我如果有躁鬱症我家的小孩是不是也容易有躁鬱症?
我爸媽有焦慮症我是不是也因為這樣被影響?
為什麼寫初談表的時候都要勾選相關的資訊?


當然先天也是佔很重要的因素,先天的這部分,我們主要指遺傳因素,實際上遺傳性精神病人在精神病人這個大群體中占據了很大的一部分,比如說海明威、托爾斯泰就患有家族遺傳性抑鬱症,而其它的如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鬱性精神病、偏執性精神病等都屬於很大機率上可以遺傳給下一代的精神病症,且血緣越是接近,患病、發病的概率越高。

但是遺傳牽涉到的範圍很廣,包括身高、體型、外貌、智力、體質、容易罹患的疾病等等。有研究發現,甚至連一個人的個性、喜好和價值觀,也跟遺傳有一點關係。 譬如女兒要出嫁,爸爸語重心長地告訴她「我們家向來忠誠待人,勤儉持家,希望妳出嫁後,一定要把這個良好的家風保持下去,傳承給下一代。」這個所謂的 「家風」,全家人共同堅持的價值觀和生活習慣,到底是環境塑造呢?還是遺傳呢?(劉智民,2015)


上述這些或許都會被歸因爲『先天』,或是我更喜歡說『基因與環境』。


而後天的,為個人因素。


我們成為怎樣的人,不僅取決於我們擁有什麼,更取決於我們想要成為怎樣的自己,以及我們為之做了什麼。

個人因素包含,我們的想法、我們的體力、我們遇見的人、我們感受過的事物、我們的飲食習慣甚至到我們接觸的各種訊息


後天,比我們想像的因素許多,甚至有些也與先天重疊。


那回到主題,到底精神相關疾病會遺傳嗎?


人,的心理各種層面是很難分割的,所以答案是,不一定。


雖然這答案看起來很不科學,但是是最科學的答案。

為什麼答案是「不一定」呢?

心理學的重要解釋精神疾病的派典為,「素質-壓力理論」。
其定義為同時關注素質(個體罹患疾病的體質)與壓力(環境上生活遇到的困境)兩者交互影響。
狹義來上說,素質是指容易罹患某種疾病的體質。
而且兩者相互影響,交叉形成後才容易罹病。
我都會這樣解釋,如同罹癌機率,若你有癌症的遺傳因子,(例如癌症的家族史)而你的生活作息及飲食又是高風險,當然你罹癌的機率就會比僅有遺傳因子高許多。
因此我也無法妄下定論,上述的任何一個答案。


例如,遺傳性的精神病症已經在身體裡埋下了種子,或許糟糕的家庭氛圍讓精神疾病在身體內的發展愈演愈烈,但作為個體的人,在這種情況下依然能夠做一些事情,來讓自己、自己的生活發生一些變化,不再是讓精神病症順流而下般毀掉自己和自己的生活。健康的心理狀態和良好的生活模式,是個人與精神病症對抗的最好方法。

也就是促發各種狀態,也需要『天時』、『地利』、『人和』。




人是很複雜的。
人是很複雜的。
人是很複雜的。
很重要所以說三次,某一個疾病,甚至某一個行為,某一個情緒,極低的可能是因為單一的事件,這不正是我們身為人,迷人的部分嗎?

而要如何一一抽絲剝繭的得知是哪些因素,覺察就更為重要,覺察能讓我們更靠近『真實』,並不是單純用,『我就是因為遺傳而有憂鬱症』、或是『我就是因為那個創傷事件而有焦慮症』或是『我就是因為父母有躁鬱症』,當然也有可能是,也記得也可能『不一定是』,期待大家看待自己的狀態,可以更全面的『貼近真實』。

歡迎參考線上課程提高更多自我的覺察-







圖片來源:https://unsplash.com/s/photos/psychology